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最大的特种计算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2003年10月10日,研祥智能于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8285,是中国同行业中唯一的上市公司。
从北京研祥公司采访出来,心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白洪波,这个年仅36岁的研祥集团董事、北京研祥兴业国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既看不出滔滔雄辩的口才,也不见得有吞吐山河的气势。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他始终不温不火,淡然面对,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温和、坚定而沉稳。那么,在研祥这个人才济济的高科技集团公司,他凭什么能在10年的时间内脱颖而出,跻身于集团的高级管理层。待细细思索和挖掘之后,我们发现:在他成功的人生的和辉煌的业绩背后,是艰辛的足迹和不懈的付出。
研祥集团董事、北京研祥兴业国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自古以来,人们对功成名就的创业者给与了无数的艳羡和无上的倾慕,同时也对失败的创业者施以无情的挖苦和深切的同情。然时至今日,创业一直是许多年轻人心中的光荣与梦想。
其实,早有人对创业的成功率做过统计,创业的成功率只在5%左右,绝大部分人的创业是失败的。正因为成功者是如此之少,创业才总是被年轻人忘情追逐;正因为成功的路上布满无数的艰辛和困苦,创业才只能被更多人梦想却不敢被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也许,采访中,白洪波先生对于创业与就业的新的诠释将给许多跃跃欲试的创业者以启迪。
《自动化博览》:从您现在的经历来看,您成功就业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创业的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据我们了解,您也经常被邀请为贵公司新入职的年轻人讲自己的人生经历,您能否为本刊读者谈谈年轻人如何在就业和创业之间协调发展。
白洪波:面对全球新一轮失业大潮的袭击,人们又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本身是没有错的,它至少可以为社会增添新的就业机会,问题是很多人的心态很盲目,要么有资金没有好项目,或者创业思路不清楚;要么对自己所从事的项目没有创造的的激情,这样的创业注定要失败。我个人的观点:在一家企业打工,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是一种创业。在勤奋的工作和不断的摸索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各项潜力。当一个人工作乐在其中,各类潜力也能不断地被挖掘出来,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自然会被服务的公司所发现并赏识,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知不觉就实现了。也许,对许多在创业和就业之间徘徊的年轻人来说,在就业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喜好所在,在时机成熟时再创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也许那时候,创业与否就不太重要了,因为就业与创业的终极目的是奋斗过程的快乐。
听了这位被访者的一席话,您可能会说,白洪波是幸运的,35岁就执掌北京研祥,又是研祥集团的董事之一,可谓青年才俊,顺风顺水,春风得意。其实,您耐心再听他下面的叙述,也许会改变看法。
“应该说,我是属于比较勤快的类型”,白洪波定了定神,显然有所触动。“在大学,我是学机械专业的。到公司时间不长,上司就交我一摞英文资料,这么厚”,他用手比划着,有四五公分厚的样子。“那时候的英文资料,没有中文,没有参考资料,词典也不好查,怎么办?就是靠一点一点地啃,拿不准的就请教学计算机的同学,楞是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这厚厚的一摞啃下来了。”
听到这儿,您也许觉得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故事,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笔者要提醒的是:事情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但处理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反射出个人的许多品质。这就是汪中求先生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
“也是刚到公司没几天,我的主管说一个客户有某方面的需求,你去处理一下吧。我去和客户交谈以后,发现人家说的我都听不懂,我就如实对客户说:‘很不好意思,今天是我来公司的第二天,我对这个行业也不熟,但我们确实想和贵公司合作,我能不能把您的问题带回公司请我们的技术工程师帮我解决,然后再回复给您?希望您能理解我。’就是这样,我不希望通过胡乱的解释让人家觉得自己更不专业。实事求是,坦诚对人,才能最终赢得他人的信任。”
《自动化博览》:您在研祥工作10年来,难道从没有过要离开研祥的念头?
白洪波:(看了一眼对面的两个助手)不是我当着他们两个才这样说,多年来还真没有过离开研祥的打算,您或许觉得不可信,但这是真的。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能一直被公司认可,缺点也能为公司所包容,我也一直认同公司的文化氛围,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自动化博览》:研祥招聘员工,最看重他的是什么?
白洪波:最看重的是这个人的品质,就是看他是否诚信,因为这一点和研祥的企业文化最为契合;其次才是看个人能力。我们一直相信,个人能力是能在工作中不断培养和提高的。在管理层,研祥不接纳“空降兵”,管理层大都是从基层一手培养起来的。
《自动化博览》:回忆您在研祥的10年,有没有让您最为感动或最为难忘的事?
(被访者沉思)
白洪波:要说最难忘和最感动的,应该是2008年初我被评为研祥第二届风云人物。那是一个精神上的荣誉,没有任何的物质奖励,但我觉得那是我得到的最大的奖赏和鼓励,能被公司认可,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我们采访之初白洪波总经理自然而然地关掉手机,到采访结束时他和我们热情告别,从他的个人经历到他对公司理念的深刻认同,从个人的从业经历到对青年大学生就业的切实引导。我们对白洪波的成功似乎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的成功似乎不需要有超人般的能力,但他需要勤奋、诚实、执著、忠诚、尊重他人等一般人经过努力均可以具备的意志和品质。这些品质折射出一种难得的气场:令人尊重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是的,世上从来也没有救世主,也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
研祥:从“非经典”到“经典”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研祥集团似乎早就以“非经典管理”和另类企业行为占据了人们的视线,引起了业界的热议以及坊间的质疑。从2004年《研祥 非经典管理》一书的出版到2008年的研祥赞助曼联,从以“研祥”二字冲击人们眼球的电视广告到近期研祥联手台湾当红影星苏有朋宣传海洋环保,其行为似乎总以非经典或离经叛道的面目冲击着人们的神经。
那么,什么是经典?
百度上说,现代人眼中的经典:一方面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金科玉律的典故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时常看到或者想起的一些人一些事,甚至能够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也叫经典;同时,对于个人而言,只要是能够感动到自己,并深藏在心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的,可称之为经典。
看来,经典是人们创造的。正如地上的路,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研祥正在实践的一些企业行为,的确不太符合人们眼里的经典框架。例如,在研祥内部,无论是一般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一律都称名道姓,这就是非经典的组织行为:淡化级别。当笔者在《研祥 非经典管理》中发现这条规则的时候,觉得很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中国可是一个由官本位思想统治几千年的国家,不管在官场还是在企业,人们对自己的级别看得比命还重,这能实行吗?
“开始推行的时候,是有些不习惯,但新员工在入职培训的时候就被这样要求,并明白了淡化级别的意义,习惯就成自然了。淡化级别的意义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变得更为简单,大家不必为称谓纠结不清,浪费时间。”白洪波进一步解释。
纵观研祥的一系列非经典管理行为,我们发现,所谓的非经典管理,其实都是一种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品质为最终目的的创新行为,只不过很多种管理方式是研祥始创,别人没有尝试而已。
正是因为把创新看得比命还重,“研祥平均三天就出一款新产品,还不算衍生品”,白洪波强调,“一千五百人的研发队伍,我们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牢牢把握自主核心技术这条脉络,创造出领先世界的产品并掌握第一流的技术。”
“只有民营企业做强做大了,国家才能更加强大。民营企业的强大靠什么,除了自身的奋斗外,还需政府、社会和你们媒体的大力支持,大家共同创造一个易于民营企业成长的氛围。”说到这儿,白洪波的眼睛里显露出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温总理在视察研祥时提出:科技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其实,任何领域的创新,都是走前人或他人没有走过的路,都是第一次吃螃蟹,都是对传统的颠覆或对旧秩序的扬弃,都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无论创新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对勇气和管理智慧的考验,值得人们关注和赞美。研祥抛弃的是旧秩序和旧传统,换来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现代化企业。
“现在已有很多企业在学习研祥的管理方式,研祥真的感到自豪”,“不仅为各行业提供货真价实、质量过硬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我们把经过实践的企业理念,把现代企业价值带给更多的同行和客户,大家共同成长。”白洪波强调。
这话说得好,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企业,带给社会的绝不止于好的产品和精的技术,更有创新而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启发人们思考的理念。
世界上本来没有现成的经典,一切的经典最初都是以非经典的面目出现的。
现在,让我们以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结束本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