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大连机床集团时做重要指示:“数控机床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机械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中国要成为生产数控机床的大国。”
2007年4月12日和200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参观“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和第五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时,对加快我国机床行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机床行业是决定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装备水平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工作母机。高档数控机床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也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在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利用改革开放,坚持以我为主,关键技术不能受制于国外”。“这几年展出的数控机床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针对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关键设备迅速研制成功,说明机床行业的适应能力大大加强”。
正如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所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强大和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
(一) 行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借鉴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培育了企业高水平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以精密、高效、柔性、成套、绿色需求为方向,以改革、改组、改造为动力,购并国际名牌企业和产品,努力提高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不断拓宽机床工具产品的发展空间。
1977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产量只有19.9万台,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只有11亿元,到2007年,产量达到60.68万台,工业总产值达到2747.72亿元,分别增长了2倍和248倍。单台机床价格增长很快,主要是数控机床近几年发展较快, 2000年数控机床产量为1.4万台,到2007年,达到12.3万台,增长了7.8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53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4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6%;机床产值2000年世界排名第8位,到2005~2007年,连续三年世界排名第三位。产值数控化率2000年为22%,2007年达到44%。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开始向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方向迈进。全行业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机床集团,如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销售额均超百亿元,双双进入世界机床企业排名前十名。此外,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机床企业有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公司、北京第一机床厂、齐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和杭州机床集团公司等。大型机床集团的崛起,标志着我国机床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数控机床发展迅速
机床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产业,数控机床是机床工业的核心产品。数控机床综合了数字化控制技术和精密制造技术,是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化的开发从“六五”开始起步,“七五”引进技术,“八五”消化吸收,“九五”攻关创新,“十五”开拓市场,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国产数控机床的生产体系。在二十多年的历程中,国家始终重视发展数控机床产业,给予了很大支持,组织了大规模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科技攻关和研制开发等工作。如“六五 ”国家支持引进数控系统技术,组织“数控一条龙”项目攻关;“七五”国家立项支持“CAD技术研究”,“柔性制造技术和柔性制造系统(FMS)研究”;“八五”国家立项开发自主版权的数控系统产品;“九五”国家立项支持“数控技术与装备工程化研究”等。在技术改造工作中,数控机床一直是国家支持的重点对象。
我国数控金属加工机床的年产量从2000年的1.4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12.3万台,提前三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产10万台的目标,数控机床年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国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40%,提高到2007年的56%,其中国产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从21%提高到48%。
(三)产品出口跨出新步伐
我国机床工具的出口呈现出大好形势。2001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出口8.28亿美元,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2.32亿美元;2007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出口52.0亿美元,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16.5亿美元,分别增长了5.3倍和6.1倍。2007年,我国数控金属加工机床出口5.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48.2%。其中仅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家企业,2007年产品出口额就达到了1.5亿美元。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企业重视产品出口,积极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和出口需求地。2007年国家公布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低档工具类产品及普通插拉刨床降低出口退税比例,但依然鼓励数控机床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2008年金属加工机床特别是数控机床的出口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三十年来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一)产业调整和重组取得成效
三十年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行业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取得成效。出现了一批新的机床群体。产业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推动国企重组 “十五”以来,在政府推动下组建了一批机床集团,如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机床集团公司和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公司等。近年来,又涌现出一批新机床集团。如在陕西省政府推动下,由秦川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汉江机床有限公司、汉江工具有限公司组建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公司;在重庆市政府有关部门推动下,由重庆机床厂、重庆第二机床厂和重庆工具厂组建重庆机床工具集团公司。
2.企业自主调整重组 如齐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吸收福建三明机床厂和大连瓦机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后扩大机床生产经营规模。安徽省合肥合锻压力机床有限公司、安徽晶菱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双龙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安徽万马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和蚌埠奥力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自愿协商组成合肥锻压集团。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并购了兰州机床厂、天水市实验机有限公司和天水拖拉机厂。
3. 民营企业并购国企和其它企业 如江苏新瑞机械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并购宁夏长城机床厂(国企)和江苏多棱机床厂(国企),组建江苏新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开源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由原无锡机床厂改制而成民营企业,先后收购江苏泰兴机床厂、江苏省无锡测绘仪器厂和无锡市灵达汽车配件厂等企业组成无锡开源机床集团公司。河南鑫盛机床有限公司联合十二家协作企业组建了安阳鑫盛机械装备集团。
4.走向国际化经营 2001年以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国际并购重组、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空前活跃,我国7家机床骨干企业成功并购了十家国际机床工具著名企业,有效取得了国际经营管理和吸收先进技术的新途径,目前,国外并购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如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购了世界上老牌的跨国公司英格索尔公司属下的两个工厂,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购了世界著名机床企业希斯公司,北京第一机床厂并购了世界重型机床的娇娇者德国瓦德里西科宝公司,上海重型机床厂并购了德国的沃伦贝克公司,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购了美国的UBA公司,哈尔宾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购了德国的开斯公司等。
(二)呈现出多元体制的发展格局
我国机床工业已经呈现出多元体制发展格局。据2007年底统计,机床行业企业个数按所有制比例为:含有国有经济成分的企业15.1%,私人控股企业71.3%,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13.6%。
1.国企改制和机制转换带来活力 目前,机床工具行业除东北、北京、天津、济南、南京和上海一些重点企业以及武汉重型机床有限公司等基本保持国有企业体制外,其它地区机床企业大都进行改制,大部分企业国有资本退出,转变成民营企业;有些企业继续保留国有资本股份,成为有限公司。国企改制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改制后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杭州机床集团公司改为民营企业后,并购了长春数控机床厂和控股德国aba公司,实现了国际化经营,集团生产规模和效益有了较快增长。江苏扬州扬力集团有限公司改制成民营企业后,超常发展,2007年产值超过15亿元,成为锻压机械行业产值的排头兵企业。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凯达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联强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芜湖恒升重型机床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国有企业改制后,都远远超过原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
2.民营企业发展成为新的亮点 民营企业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紧贴市场需求,以适合于自身的最佳模式,迅速成长。如浙江宁波海天集团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塑料机械制造集团,投资机床制造仅仅几年,宁波海天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就得到了快速发展,该公司装备有先进的设备,资金实力雄厚,数控机床产品定位在中档及以上,技术来源档次较高,已经具备国内一流机床企业的制造能力。
3. 一批新生企业迅速崛起 一批具有大学和研究院所背景的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机床行业高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基地,为产业提升做出了贡献。如:以中南大学为背景的湖南中大创远数控装备有限公司掌握锥齿轮数控加工软件和五轴联动控制技术,成为国内数控锥齿轮磨齿机知名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达52%。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法利莱)是华工科技股份公司旗下的核心子公司,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多学科交叉的整体优势,成为中国著名的激光设备制造商之一。湖大海捷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以湖南大学“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开发了数控凸轮轴磨床,市场占有率达30%。苏州电加工研究所下属苏州中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以开发生产高档、特种电加工机床为主体。
近几年迅速崛起还有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机床工具的新生企业,他们在科研、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三)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我国数控机床的品种从几百种发展到近两千种,全行业开发出一批市场急需的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一批高精、高速、高效,多坐标、复合、智能型,大规格、大吨位、大尺寸的数控机床新产品满足了国家重点用户的需要。
1.新产品开发成果显著 近年来,行业企业重视产品开发工作,相继开发出一批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新产品,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为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次推出带A、B轴的龙门加工中心,该机床已经应用于飞机复杂型面结构件的制造,而以前此类机床全部依靠进口。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了大型龙门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精、高速加工中心等。齐重数控装备有限公司开发出数控重型曲轴旋风切削加工机床,属于国内首创,该机床是用于大型低速柴油机曲轴制造的关键装备。齐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出五坐标控制、四坐标联动数控纤维缠绕机,用于航空工业新型飞机制造。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开发出独具技术特色的1000t“混合驱动” 重型伺服压力机。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研制出纳米级精密微型数控磨床,填补了国内空白。青海华鼎重型机床有限公司开发出数控铁路机床、数控轧辊机床和重型车削中心等多类新产品。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开发出79种数控刀具产品,先后用于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山东德隆(集团)机床公司开发出加工直径φ1.5mm~φ800mm数控深孔加工机床。山东鲁南机床有限公司开发研制出数控喷孔钻床,加工微孔直径范围φ0.05mm~φ0.5mm。苏州电加工研究所开发高精度低速走丝线切割机床。杭州机床集团和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公司等企业,都相继开发了高水平的新产品满足市场需要。国产数控系统、功能部件、数控刀具和数字化量具量仪等也取得多项自主创新成果。特别是近期一批世界首台套产品如25m超重型立车、φ320m超重型落地镗床、φ2.5m×15m超重型轧辊磨床、11 m超重型龙门机床等投入研制,引起国际产业界的极大关注。
2.数控机床的技术进步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举措,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高速、精密、复合、智能和绿色是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机床行业在实用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
⑴ 机床复合技术进一步扩展。随着数控机床的技术进步,复合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包括车-铣复合、车-镗-钻-齿轮加工等复合,车-磨复合,成形复合加工和特种复合加工等,复合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一台机床就是一个加工厂”、“一次装卡,完全加工”等理念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复合加工机床发展正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⑵ 智能化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数控机床的智能化技术在数控系统的性能上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进一步提升了机床的功能和品质。如:自动调整干涉防碰撞功能,断电后工件自动退出安全区断电保护功能,加工零件检测和自动补偿学习功能,高精度加工零件智能化参数选用功能,以及加工过程自动消除机床振动等功能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⑶机器人使柔性化组合效率更高。机器人与主机的柔性化组合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柔性线更加灵活,功能进一步扩展,效率更高。机器人与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机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工具磨床、电加工机床、锯床、冲压机床、激光加工机床和水切割机床等组成的多种形式的柔性单元和柔性生产线已经开始应用。
⑷ 精密加工技术有了新进展。数控金切机床的加工精度已从原来的丝级(0.01mm)提升到目前的微米级(0.001mm),有些品种已达到0.05μm左右。超精密数控机床的微细切削和磨削加工,精度可稳定达到0.05μm左右,形状精度可达0.01μm左右。采用光、电、化学等能源的特种加工精度可达到纳米级(0.001μm)。通过机床结构设计优化,机床零部件的超精加工和精密装配,采用高精度的全闭环控制及温度、振动等动态误差补偿技术,提高了机床加工的几何精度,降低了形位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等,从而进入亚微米、纳米级超精加工时代。
⑸ 功能部件性能不断提高。功能部件不断向高速度、高精度、大功率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得到了成熟的应用。全数字交流伺服电机和驱动装置,高技术含量的电主轴、力矩电机、直线电机,高性能的直线滚动组件,高精度主轴单元等功能部件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竞争日趋剧烈,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技术差距依然明显。我国是世界机床制造大国,但目前还不是机床制造强国。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机床工具行业面临战略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路线方针的指引下,为加快发展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