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化工企业对EMC冷眼旁观
点击数:908 发布时间:2011-03-23 10:31
在宁波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同属于高能耗产业,石化企业与钢铁、纺织等企业相比,对于EMC的态度似乎要冷淡得多。这一点从节能服务公司实际开展的业务范围可得到印证。尽管宁波拥有数量众多的石油和化工企业,但CCIN记者走访了几家节能服务公司,希望能够至少提供一两个具体的石化类EMC项目,对方却表示,目前只有几家石化企业在谈,结果尚不得知。
石化企业对EMC不感冒,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负责市场营销的能华节能公司副总经理葛君存分析了3方面的原因:一是石油和化工企业普遍“不差钱”,与其节能收益中的一大块被中介公司拿走,还不如自己动手改造;二是化工产品利润高,能源占化工产品成本的比重微乎其微,有的企业领导对于节能改造不热衷或者不重视;三是化工生产工艺相对复杂,节能改造涉及节能设备与生产工艺的衔接和融合,企业担心造成生产不稳定或者不安全,不愿意改变现状。
对于葛君存的说法,石化企业是怎么看的呢?
中化蓝天集团ODS替代品事业部的周忠泽科长认为,EMC在石油和化工行业推广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确保安全生产和质量稳定方面的考虑。尤其是一些连续化生产的企业,任何一个参数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带来生产上的一系列反应,可能造成的损失将远远高于节能改造带来的收益。同属于中化蓝天集团的杭州富时特化工有限公司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3年前为了节能,该公司对两台压缩机进行了变频改造,结果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生产很不稳定,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最后公司只好放弃。现在这两台变频压缩机还闲置在那里。此外,化工生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动态过程,而EMC对于节能收益的计算目前还缺乏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基本上是由节能公司说了算,这也是企业不太愿意接受的原因之一。
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胡永强说:“电化集团此次整体搬迁时,也曾考虑请节能公司对部分高耗能设备用EMC模式进行变频改造,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然而,双方最终确定合作方案时,却对节能效益的分配方法产生了分歧,最终还是放弃了合作。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最需要的,并不在于后期的设备改造,而是前期的技术服务。这也是节能公司所擅长的,即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进行节能分析,找出节能的要点,提出改造的方案。至于后期的方案实施部分,化工企业完全有能力自己来完成。而从节能公司的角度来看,前期服务只是为了后期的方案实施进行辅垫,真正的盈利点恰恰在最后的实施部分。这样一来,双方往往在效益分配方面产生争执,也就不难理解了。”
服务需要“一条龙”
针对石化行业对EMC不积极的状况,浙江省内的一些相关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中心监察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徐晓村认为,石化企业提出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毕竟EMC在石化行业的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一方面,石化行业本身是一个极其庞杂的产业,每种产品的生产工艺不一样,每个企业的技术水平不一样,每个老板的思想意识不一样,这些都有可能成为EMC的实质性障碍;另一方面,EMC在国外已经拥有了一整套完整规范的运作体系,但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制度体系漏洞百出,比如节能效益的检测缺乏标准化、行业收费混乱、双方法律责任不明确、企业诚信体系不健全等等,这都对EMC的大面积推广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旭指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节能服务公司水平、层次参差不齐,目前真正能够提供所谓的一条龙服务的实力公司,可谓少之又少。这也是石化企业对EMC心存疑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EMC要在石化行业打开局面,节能服务企业自身实力需要加强,建议中央及各级政府加大对该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优厚的环境。
虽然大多数的石化企业对于EMC的可行性还存在较多的疑虑,但倒也不乏敢吃螃蟹的人。
位于宁波化工区的宁波镇洋化工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与浙江科维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以EMC模式对公司的一套水循环系统进行节能改造。改造后的第一套水循环系统节能效果十分显著,节能率达到35%,每年至少可节约标煤100吨。为此,该公司一鼓作气,进而又对另外两套水循环系统同样以EMC模式进行了节能改造。目前这3套系统运行均十分稳定。据该公司测算,借助EMC模式,公司未花分文,却实现了每年节约能源500吨标煤的目标。此外,较早引入EMC模式并获得成功的还有浙江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有机胺、合成氨、造气等工艺的循环水系统实施节能改造,节电率达到了30%;杭州先进富春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节能改造,实现年节电110万千瓦时。
从这些企业的实践来看,EMC实施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他们的现身说法是否可以打消同行们的疑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