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顺车为汽车增加新生力量

  点击数:412  发布时间:2004-12-30 11:49
关键词:汽车
中国的汽车市场从来不乏新面孔的闯入。

  这次在“汽车江湖”上露脸的是一个叫“中顺”的家伙,并且刚“出道”就有令人侧目之举:继2004年10月28日出口中东地区110辆轻型客车后,12月份又接到出口订单近千辆;国家发改委近日对其投资逾16亿元的15万辆MPV/SUV整车扩建项目进行备案;中顺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顺世纪05型轻型客车问世。

  这些,无不让在“险恶江湖”上闯荡多年的国内汽车业内老手们刮目相看。那么,“中顺”是谁?从何而来?又会走向何处?

  近日,记者走进“中顺”,与中顺总经理金龙先生面对面。

  “中顺”来历

  “中顺”的全名叫“沈阳中顺汽车有限公司”。不了解“中顺”的人一定会知道另一个制造汽车企业的名字———松辽汽车。

  2002年5月,在有几十年整合制造背景的濒临破产的企业———松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失去了昔日“军中第一股”的辉煌,厂区内野草丛生,生产线布满了锈迹,讨债人、上访者络绎不绝,4000多名职工发不出工资,资产情况十分恶化,企业也曾尝试几次资产重组,但投资者了解企业真实的状况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此时,松辽股份已经成了一个“烫手山芋”,无人敢于问津,政府急,员工更急。松辽的出路何在?

  正在此时,有一条汉子走来了。周天宝———香港天宝集团董事长,这位没有任何背景的精明徽商,有着20多年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厚实经验,怀着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一股豪情,通过麾下的中顺集团公司并购了沈阳松辽企业集团89%股权,成为松辽汽车第一大股东。

  2002年6月在沈阳的南部,曾有过辉煌的松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门被挂上了沈阳中顺汽车有限公司锃亮的牌匾。

  但是,中顺入主之初,恰逢这样一个大背景:国家经贸委要求生产汽车的企业必须在2002年12月底前将原产品目录中的车型转为公告,而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公告的企业将封杀汽车生产资格。也就是说,中顺公司只能用180天的时间完成目录转公告的重任。

  是生?是死?中顺人只有一搏!

  2002年的盛夏,高温酷暑,试车场强检试验的温度达到40多度,按试车要求驾驶人员在车内不允许开空调进行,两个小时下来,驾驶员浑身上下被汗水浸透。为了抢时间只能歇人不歇车,几个小时一轮换。一位曾参加强检试验的驾驶员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不管吃多大苦,遭多少罪,就是扒一层皮,也要坚决完成任务,坚决拿到生产制造权的许可证。

  经过公司的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及全厂上下共同努力,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SLQ6501等系列近10个基本车型的公告,为公司下一步技术改造和生产发展奠定了由亡而生的基础。

  一位在企业工作几十年的资深老松辽员工感慨地说:“是中顺挽救了松辽呀。”

  资源整合

  艰难的起程开始了。

  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汽车产品,迅速扭转当时的亏损局面,公司经过市场调研和反复论证最终敲定,依靠成熟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即以原有轻型客车技术为平台,自主开发新型的6503A型轻型客车,迅速占领市场。

  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首先进行了公司内部人员的整合,以保证原企业人员安置工作平稳过渡,公司提出了“用真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思想,拿出2000多万元完成了2288名原企业职工的置换工作,妥善安置了449名离退休职工、425名内退人员及60名残疾和工伤人员,解决了原企业历年来拖欠员工工资980多万元,回聘重新上岗人员486人。紧接着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近千名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一批具有行业重大影响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内外竞争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大汽车公司的海归派工程技术专家,纷纷开始加盟中顺汽车公司。这些人才的云集,为企业尽快实现产品融入市场、产品技术与国际同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汽车制造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竞争集中的产业。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中顺汽车以产品研发和技术人才为核心,走出一条外引内联、搭建国际研发平台的道路。为使公司自主开发的中顺6503A型轻型客车既符合国家法规要求,又在造型上具有超前性,特聘请美国汽车专家Roger先生对选定车型的车身前部和整车匹配进行了整体设计。公司汽研所在短短的24天时间里,试制出亦美亦幻的样车。样车在沈阳市主要街道行驶,引得行人不断地驻足观看,并得到了省市业内人士和专家一致认可。2003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汽车博览会上,这两款新车型以外观上平滑、稳重的清新形象以及性价比上的优势给人全新的感觉,成为国内外汽车厂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公司又投资近5亿元进行6万辆轻型客车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他们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引进国外先进的工艺装备,重点解决焊装、涂装、总装等生产线,全面优化提升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全面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经过11个月的奋战,终于在2003年11月28日实现了四大工艺生产线全线贯通,使公司具备了年产6万辆轻型客车的生产能力。

  新生力量

  在国内汽车市场近乎“惨烈”的竞争中,作为新生力量的中顺公司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根据市场的分析和调研,中顺独具特色地提出了“夯实国内渠道平台,抢先建设国际网络”的市场发展思路。

  他们先把触角伸到了国外,开始搭建海外销售平台。在对中东地区、东南亚、中南美市场进行调研后,对开发轻型客车产品在特殊气候的耐用性和外观上不断改进,依托丰厚的国际资源,跻身国际市场。中顺轻客在中东地区严格通过了高原、高寒、高温“三高”试验,客车的凸型车头也比国内同类轻型客车加长了12公分,在驾驶中,对于正面碰撞缓冲吸震效果好,赢得了中东地区客户的欢迎。继2004年10月出口110辆轻客外,市场反响强烈,海外订单不断,又签约1000辆轻客出口订单,使中顺汽车在中东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形象。从而揭开了中顺汽车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序幕。记者了解到,中顺汽车已针对轻客系列车型制定近期出口计划,积极开发东欧、东南亚市场。

  金龙总经理告诉记者,让中国的汽车驶到国外的高速公路上,这是董事长周天宝一个心中的“梦”。

  紧接着,公司开始完善国内网络建设,夯实销售平台。一些技术精、懂营销的人才被组成精干的销售队伍上路了。东、西、南、北、中,以上海、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北京、安徽、沈阳为轴心的八大区域性销售公司开始运转了。以主要中型城市为目标的近200家汽车经销商网络建成了,尽管是隆冬时节,走进中顺汽车公司销售中心,这里升腾着一股热气。截止到2004年12月20日中顺公司签约的国内汽车经销商已开始进入了良性循环,目前,市场网络覆盖率已达90%以上。

  面对国际汽车巨头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沈阳中顺汽车如何生存、发展和壮大?充满自信的金龙总经理告诉记者:沈阳中顺汽车要结合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加强国内外合作步伐,以应对全球汽车产业的重组浪潮。与世界500强企业加拿大MAGNA公司战略合作进入实施阶段,规划建设的“中顺汽车工业园”,2005年一期15万辆整车扩建项目,主要生产中高档多功能MPV、休闲运动型越野车SUV等各类乘用车系列。其中四大工艺厂房面积15万平方米,新增设备2000台套。根据市场需要,2005年将实现15000辆产销计划,并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2006年与美国洛杉矶、底特律汽车研发中心联合开发的SUV/MPV等三款车型进入正常的生产销售。为了实现整车发展规划,公司正紧锣密鼓规划配套的模具、冲压件、悬架和底盘系统的零部件工厂,形成自成体系的汽车产业链。目前,公司正全力以赴力争使新产品尽快投入市场以回报关心和爱护中顺汽车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

  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战场,目前已将汽车工业列为第一支柱产业来发展,并将中顺汽车列入沈阳市汽车产业“2+1”发展规划,成为沈阳市整车生产的重要基地,这对中顺公司后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春山处处春鸟鸣,此间不可无我音”,沈阳中顺汽车有限公司正在悄然崛起。

  中顺汽车,从沈阳驶出来啦!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