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轨道交通行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诸多自动化产品的应用更是提高了轨道交通行业的科技含量,工控机作为自动化产品中一个小类别,也许并没有统领全局的威力,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近些年来轨道交通行业的大热更是催生了各种专业工控机的出现,其被广泛应用到AFC、PIS、BAS等系统中,本期《自动化博览》特邀了研华、华北工控、研祥、控创共四家工控机厂商,来共同探讨工控机产品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被采访者:
研华(中国)公司北京分公司铁路及轨道交通行业部客户业务经理 吴赛文
深圳华北工控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事业部产品经理 王家富
研祥集团整机产品事业部总监 周铁文
控创(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事业部经理 李 凯
控创(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户经理 林有为
自动化博览:贵公司产品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中,目前成功应用的典型项目有哪些?
周铁文
周铁文:研祥产品一直以来都在轨道交通行业中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已经开通地铁的城市,基本都已经有研祥产品的成功应用。实际上轨道交通是泛指一个行业,在里面会有很多非常专业的技术系统,例如:ATC系统,AFC系统,PIS系统,乘客安全屏蔽门系统等;以及非常专业的轨道交通设备,例如:AGM进出自动检票机(闸机),TVM自动售票机,AVM自动充值机,BOM半自动售票机等,在以上专业系统和设备中,到处都有研祥特种计算机产品的应用,很多案例都是基于研祥的硬件平台。
吴赛文:从轨道交通应用的角度来讲,研华的产品可以应用到九大类项目中,分别是信号系统、AFC系统、PIS系统、综合监控系统、FAS系统、BAS系统等。在这九大系统中的典型应用有大铁轻装铁路的信号系统,如过去几年铁道部的标杆性项目,包括大型铁路CPC的信号系统,全国铁路六大干线的提速系统,北京的1号线、2号线、八通线的改造,机场线,10号线的综合监控系统,4号线的AFC、PIS系统,上海4号线、8号线、9号线等标杆性的项目。
王家富:华北工控的嵌入式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行业,在广州地铁、西部机场等重大项目中均有出色表现。
华北工控的工控机可应用于轨道交通项目中的AFC系统。其中PIS系统、信号系统、BAS系统等方面应用也很广泛,每一个系统应用都为嵌入式方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看得见的是安全无误的运行,看不见的是可靠的产品性能。”这是客户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对华北工控产品最好的佐证。
李凯/林有为:控创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中的典型项目有:青藏线行车控制信号系统主机、京津线信号系统监控主机、京津线PIS系统主机、上海地铁供电监控系统计算机、国产CRH2上DMI系统主板等。
自动化博览:贵公司应用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工控机的优势有哪些?请谈谈在某一工程项目中应用效果的具体体现?
王家富
王家富: 闸机系统:华北工控的闸机解决方案采用X86的Atom系统平台,架构灵活,方便扩展,支持第三方开发。此外,由于闸机的环境多处于半封闭状态,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体积受限,华北工控的系列产品针对闸机的特殊应用环境而设计出了较好的解决方案,具备功耗低,散热性能好,采用无风扇设计,结构紧凑,体积小巧等特点。
AFC系统:前不久华北工控专门为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量身打造的一款高性能无风扇准系统AG-6570,它基于Intel945GSE+ICH7M芯片组,板载Intel Atom N270处理器,一条200Pin DDDRⅡ SO-DIMM插槽,最大支持2G DDDRⅡ400/533MHz内存,北桥集成GMA 950,支持VGA/LVDS/DVI显示,6COM,4USB2.0,2SATA,IDE,CompactFlash,DI/O等。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且功耗低,整合性能强劲,在轨道交通检票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TVM-6571是一款针对轨道交通自动/半自动售票应用而研发的行业专用产品,基于Intel Atom处理器,功耗低,性能强劲,接口丰富,支持VGA/LVDS/DVI显示,拥有PCI、Mini-PCIE、10COM,4USB、2SATA、IDE以及CompactFlash,为多样的终端设备介入提供了可能。TVM-6571结构紧凑,体积小巧,机壳采用独家设计,坚固抗震,散热性能好,非常适合在自动/半自动售票系统应用环境中使用。
PIS系统:针对乘客信息导引系统PIS系统,华北工控的一款基于英特尔Atom处理器的冰翅系列BIS-6550,成为了PIS系统的理想方案。工业级嵌入式主板和高效散热的无风扇设计使其适应轨道交通应用对于震动、体积小、接口丰富等要求。
多媒体信息播放:华北工控今年新研发出的一款结构小巧紧凑,方便使用的掌上小电脑BIS-6620,采用了Intel最流行的Menlow平台处理器,使得整机具备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功耗最大仅5.5W,无噪音设计,具有SATA、SD和CF卡多存储手段,显示终端的多样性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客制化的扩展槽可以提升外围的扩展弹性,在轨道交通多媒体信息播放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吴赛文:一直以来,研华都是以工控机厂家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研华的策略也在逐渐的转变。我们更多的希望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考量应该给客户提供怎样的服务和产品。尤其是针对轨道交通行业,客户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应用,而并非是工控机或是某一种产品。研华可以针对客户不同的应用做专业的工控机,针对客户不同的需求提供有特质化的售后服务,研华在全国有60余个服务网点,出售的产品完全由研华自己制造设计,不像很多国内厂家只做OEM或者贴牌产品,我们全面的了解这个产品并能够对它进行专业的维修,这就是研华的优势。除此之外,研华设有专门的CALL CENTER部门,会定期对用过研华产品的客户进行回访,主要了解产品存在的不适用等问题,之后,我们会指定当地的服务网点上门服务,尽快就近服务。总之,研华是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为客户提供最专业化的服务。
周铁文:研祥一直以来都将轨道交通行业作为产品应用的一个重要行业领域(因为研祥产品的行业应用跨度比较大),有十余款轨道交通专用硬件产品(SPC、ERC系列)提供给轨道交通行业的客户,加上我们合作伙伴的应用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到数十条地铁线路上,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合作伙伴对研祥提供的特种计算机平台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祥产品不错,稳定可靠。2003年,当时研祥的合作伙伴中标广州地铁的某个控制系统后,系统的特种计算机平台全部采用了研祥的产品,运行到目前为止,故障率非常低,完全达到了5年无故障的特种计算机标准。
李凯/林有为:控创产品,德国制造。我们从这个“德国制造”的内涵来展开讲一讲。控创产品进入国内大概有七到八年的时间,我们认识到在IPC领域特别是在高可靠的工业计算机(如CPCI、VME)方面,国内和国外的主要区别在于工艺以及整体设计制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把握上。
例如印制板工艺,国外的产品与国内的产品放在一起对比,一目了然。国外的印制板腐蚀,表面沉金等工艺处理非常精细,你会看到板子很漂亮,走线很整齐。国内厂商可能由于没有使用最好加工精度机器的原因(因工控产品批量不算大),外观上稍稍不及。还有国外大量使用的盲埋孔技术,国内产品也很少见到。
又如选料,还是从使用最普遍的电感、电容等基本器件来看,控创产品在这上面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节省成本,而是选择相对最好的料件。控创追求的是客户长期稳定的使用,而不是让客户不停去更新换代、淘汰旧机器。据专业人士统计,工业计算机上最容易引起故障的器件是连接器,电容,实际上在这些料件上,控创选用的都是最好的品牌。
作为一个成熟的德国制造商,控创想带到中国的恰恰是这样一种理念:追求整体拥有成本的最优化,而不是首次购买成本的最优化。举个例子:买一辆夏利、一辆捷达,使用十年,算一笔总账。你会发现十年中捷达的维修率其实非常低。我们习惯说这个车很耐用,用起来很省心。
对于轨道交通这种非常重视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行业来讲,这种理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工业计算机一般都有至少十年的使用周期,而且这个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基本上都不会停机,所以作为一个成熟供应商,必然会考虑把握好各个设计制造环节,在整体上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细节上体现产品品质。
事实上,控创的CPCI工控机,在青藏线上已经成功运行四年,在这个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最严酷的使用环境中,控创的产品保持了非常低的故障率。相信随着更长时间的使用,大家就会更加清楚地看到,在这个产品整个使用寿命周期中,控创的产品,能够保持极低的故障率,这是一种制造理念和文化,是控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自动化博览:当前轨道交通行业工控机市场的现状如何?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李凯 林有为
李凯/林有为:相对来说,现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工控机市场,可以说是“战国”纷争。因为项目多,并且需求快,很多公司都涌进这个领域找项目做,市场规范性不强。这个情况令人担忧。
以前客户选型时,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去考虑这个供应商的能力,行业成功案例,但是现在有些项目,需求来的很快,客户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这些。一些新兴的供应商,其实并没有在这个领域的长期积淀,他们的产品,在长期的使用考核中,是否能经得起时间和恶劣环境的考验,这恐怕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那么这个战国时代过去后,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市场格局呢?从我个人的从业经验来看,我相信未来的轨道交通行业,一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品牌集中,比如在涉及到安全级别比较高的领域,如信号领域,那么国外的品牌仍然是首选;对于大量的运用各种控制及通信系统的监控计算机,这个领域将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因为无论高端和低端品牌,都要进来争夺这一块市场,那么可能催生出在质量,价格,服务,供货等各个方面各有侧重的一些供应商来瓜分这一市场。这样一些相对要求不是很高的应用环境,且价格上有优势的品牌,应该会有更大的机会。
吴赛文:我认为轨道交通行业与其他在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行业不太一样。国内的轨道交通市场尚处在不成熟期,很多客户并不清楚应该选择怎样的产品才是最适合的,还依然处在摸索期。目前的工控厂家中研华和盛博做的比较好,联合起来大概占领了信号应用90%的市场份额,由于信号系统控制的是整个行车的系统,所以对它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目前在铁道部规定的5家做信号和连锁控制的国内厂家中,他们的信号系统(SI)全部采用了研华的产品,这也说明了研华产品在这个行业内的高度认可。那么在AFC系统市场中,主要是研华、研祥、盛博三分天下的局势。
我个人认为目前轨道交通工控机的发展趋势与整个产业的发展基本一致。工控机有两大技术发展方向,其一是标准产品一定会逐渐走向大量化,成为标准平台;其二是会向产业靠拢。例如某个产业会出现产业的专用型工控机,比如说AFC领域,一定会设计出AFC的专用机。目前研华是这两条路同时走,尤其是要专注于行业,做专用的工控机。
周铁文:轨道交通是特种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行业领域,各个厂商都看准了这块市场。很多品牌,包括国外的一些品牌都会进入中国市场,希望能划分市场份额,但经过2-3年的时间,这个行业将会被能够提供专业的,可靠的,能长时间稳定运行的产品厂商所垄断,而其他一些打擦边球的厂商就会被挤出去。
自动化博览:为应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轨道交通市场,贵公司是否做好了技术研发的准备?
吴赛文
吴赛文:研华始终以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与客户进行合作,而不是简单的行销或者做关系的方式增大市场份额。研华近几年致力于本土化的建设,产品研发方面在大陆有着比较大的投入,研华在北京有40个硬件的研发团队,在西安有60个软件的研发团队,在上海有大约50个专注于产业的专用设备的研发团队。
此外,研华的产品在设计之初就特别注重一个理念——和客户合作的长期性。我们希望它是一个长生命周期的产品;第二,服务好;第三,产品特点集中度高,以减少为客户造成的故障点。
李凯/林有为:控创的技术研发实际上是一个国际的平台,我们经常邀请国外的轨道交通专家来到国内,和国内的客户做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这种研讨,对于技术交流以及项目管理理念的沟通,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控创在国内的研发团队,一直在关注着这个行业,在VME、CPCI以及嵌入式操作系统方面,都在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做一些研发工作,我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领域是带有双机数据同步和冗余功能的安全计算机,同时也希望国内的一些轨道行业的研发机构,能和控创中国一起联合开发。
周铁文:研祥不会放弃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份额,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进行此方面产品的积累,我们在深圳,北京,上海,西安都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在深圳总部有国家级的特种计算机检验中心,这些都将为研祥能够为轨道交通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方案做充份准备。
王家富: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要求很高,从市场调查到研发的整个过程都很重要,我们首先要了解轨道交通行业特点对产品方案的技术需求,在产品技术研发过程中要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实时性,扩充性,兼容性等特点。目前华北工控为客户定制的一些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反馈,但还需要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满足这个市场更多的需求。
自动化博览: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行业,您认为这对轨道交通自动化产业将带来哪些影响?
吴赛文:中国政府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大规模投入无疑刺激了各个产业链的市场,这其中自然包括自动化市场。但是否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需要看各个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创新应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定要结合生活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定要展开本地化建设,只有深入到这个行业的应用中,才可以开发出更多适合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产品和应用,才能跟得上整个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
研华始终有个特点,那就是在不断地整合自己内部资源的同时,更要整合外部资源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前企业都是“杂货店”的模式,客户可以到店里来挑选想要的硬件,但是现在企业却要改变这种模式,我们需要主动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自己挑出适合客户的产品及应用,这样无形中为客户节省了成本。
李凯/林有为: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我想应该体现在技术、产品、市场需求等各个方面。经过大量项目的研发以及实施,会有很多先进技术引入,会产生许多经典产品,会有更多的市场需求被提出。当然,提到轨道交通自动化产业,严格上来讲,这个产业主要是我们国家的铁路管理和运营部门以及研究工程机构来主导的。轨道交通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这是毫无疑问的。国家和人民群众将是铁路高科技和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能为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贡献自己一份的力量,对于控创中国公司来说,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
王家富: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行业,这为自动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当然自动化行业也将使得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应用更丰富。
——转自《自动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