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首席专家董景辰教授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技术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制造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点已经在全世界形成共识。我国在2015年将智能制造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了智能制造工程。四年以来,我国智能制造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迎来了发展的浪潮。对于目前我国智能制造究竟处于什么阶段以及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正是业界当下极为关注的热点。对此,记者有幸采访到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首席专家董景辰教授,聆听他对于智能制造发展的精彩观点。
数字化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基础
根据我国制造业的特点,中国工程院在2018年提出了“中国的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包括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三个范式”这个重要观点,并迅速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指出了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将是一个从数字化制造开始,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证明,此观点既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支撑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智能制造在推行之初,也经历了新事物的过渡和适应期。起初,一些企业在申报智能制造国家专项时,对智能制造停留在模糊的认识阶段,希望借助智能制造来解决企业当前遇到的问题。随着智能制造的日益推进与完善,全国范围内大量企业加入到自主改造、实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大军,为企业带来了提质增效的结果。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拉动和市场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纷纷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投入,一批基于智能制造的示范企业正在迅速成长。董景辰表示:“经过三年左右的艰苦努力,这些企业对智能制造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有些企业在数字化制造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可以明显看到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节拍加快、不良品率下降,智能制造的改造为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这也反映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从一开始主要由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逐步转向企业为解决自身劳动力资源、成本控制、生产质量等问题,形成实施智能制造改造强烈的内生动力,自觉加大在自动化的基础和数字化改造方面的投入。这与我们预期想达到的目标一致,令人欣慰。在参观和调研中可以发现,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广数字化工厂/车间建设的阶段。”
但是,仅仅建设数字化工厂/车间只是数字化制造迈出的第一步,只是为企业搭建了实现数字化制造的平台。数字化制造的核心在于企业如何在平台上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实现数字化运营管理和优化。“这一点,目前大部分企业普遍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距离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还很遥远,仍有众多的技术和问题需要持续努力去解决,下一步将聚焦在平台的数据应用上,挖掘数据的价值,为制造业升级赋能。”董景辰用严谨、沉稳的方式解答了记者对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阶段的疑问。
工业互联网需找到与制造业的切入点
数字化制造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要实现企业所在产业链的整体优化,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问题,就必须要借助工业互联网。
“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问题是,工业互联网如何找到与制造业的‘结合点’,并落实到具体业务上。”董景辰一语中的地指出当前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的关键。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在服装、家居等领域的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协同设计方面、在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的远程运维方面都出现了很好的应用案例,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董景辰介绍了一个电梯行业的应用案例:“当前电梯制造商很愿意应用互联网,通过集电梯维护与广告投放于一体的商业模式,使与电梯配套的外部显示单元既具有远程运维的功能,又能接受广告投放增加自身收入。这是工业互联网探索制造业应用场景的一种创新模式。”
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可取决于它能否提供契合企业所需的服务,而要满足企业需求必须建立在平台对相关工业知识的深度理解。董景辰进一步解释道:“可以预见,未来工业互联网将是非常专业的,专注应用领域及细分业务,以专业的工业知识作支撑,从而能更好地为制造业服务。”
人才培养是智能制造的关键之一
这几年智能制造的发展,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影响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软实力之一,智能制造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人才争夺激烈的领域。为此,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在董景辰看来,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两大挑战,“目前,国家在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与成长计划部署上缺乏‘智造型’人才顶层设计,培训师资匮乏,智能制造人才的资质落实不到位。传统人才的培养是按领域、按学科单独培养,而智能制造需要的是跨学科综合性的人才,覆盖制造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管理技术等,而目前我们的学历教育并不能培养出满足此类需求的人才。”
长期专注智能制造研究,他深谙解决此领域人才困境的办法,董景辰直言,“针对此,除了高校周期较长的智造型人才培养计划,对企业员工的在职教育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企业在实施智能化改造基础上再培养出的领军人物,具备较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新兴技术融合知识,综合水平较高。此外,企业还应创造环境,设置实训基地进行智能制造的体验式培训,让人员身临其境对智能制造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采访的最后,董景辰谈到,现在国内关于智能制造的“口号”、“概念”较多,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科学的认识,严谨、理性的规划,探索出适合企业本身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之路。展望未来,智能制造领域带来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据他透露,下一步,制造业面向2035的中长期规划研究也将开展,让我们共同期待。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9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