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冷思考

作者:梁秀璟
  点击数:6675  发布时间:2018-12-10 08:57
“罗马非一日建成”。不管是实现工业互联网,还是走向智能制造,中国工业要走的路都很长,切莫着急,稳扎稳打才是关键。
关键词:人工智能 ,物联网 ,智能制造 ,工业互联网 ,工业4.0

从物联网到人工智能,从工业4.0 到工业互联网……工业界在这几年不断刮起一轮又一轮的“旋风”。无数个“风口”暴露出来,让我们感到生机勃勃的同时,也难免被“吹”得找不到方向。

要问现在工业界最火的概念是什么?非工业互联网莫属。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以及发展目标。“一石激起千层浪”,工业互联网一下成为了工业市场中的新宠。

从政府到企业,工业互联网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数千亿投资砸向市场,一些企业为了搭上“工业互联网”这趟车,纷纷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事业部。

然而工业互联网真的是新涌现出来的事物吗?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其本质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以及人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动态传输与高级建模分析,形成智能决策与控制,驱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在工业领域,自从智能制造提出以来,就已经开始有人在做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建设,只是那时,我们并不称之为“工业互联网”。工业界的前辈郭朝晖老师最近也发表了一篇《工业互联网:方向没有错,只是有点快》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最适合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或许可以归纳为远程监控,并实现大尺度的实时优化。在需求强烈的场景,人们往往很早就开始做了——所以,工业互联网的很多经典案例,都是过去就有的,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而是在实现智能制造目标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产物,是过去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当然,在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工业互联网从生产端入手,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让各种资源更加优化配置。

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整体工业环境是否达到了工业互联网应用的黄金期?是否能够与目前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相匹配?可能并不尽然。

我国的制造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缺乏基本的信息化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缺少互联网和制造业的复合人才,现有网络支撑的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产业推广的应用条件并不成熟。

其实在笔者看来,既然是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就应该脚踏实地的耕耘,心太急往往得不偿失。工业领域不比互联网行业,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耕耘,更不能将互联网行业的成功经验套用在传统工业领域,否则必然会引起消化不良。

当然,在现实中,也的确存在一些对工业互联网有着强大需求的工业场景,比如郭朝晖老师在文章中谈到的:特别需要远程监控的地方(如风力发电)、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如发达国家)、经济性好的业务(如钢厂能源调度)、实施成本低价值大的地方(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厂)、管理水平要求高的地方等。这些领域,都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可以施展的空间。

 “罗马非一日建成”。不管是实现工业互联网,还是走向智能制造,中国工业要走的路都很长,切莫着急,稳扎稳打才是关键。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