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5日,北京通用技术大厦内一片祥和,气氛隆重热烈。和利时公司与日立公司共同与广深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签订了“新建铁路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列控车载及地面 (RBC)设备合同”。这是继2008年6月27日和利时公司获得 “新建铁路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列控车载及地面(RBC)设备合同”后签订的又一个新建高速铁路项目……
成就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很多的因素,而高瞻远瞩的长远战略最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国内最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制造商,和利时并未将目标行业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制造领域,而是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蓝海”——核电、城市轨道交通以至今日的高铁,步步走来,我们看到一个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的民族自动化企业。也许很多人是因为近来其在列控车载系统、列控地面系统方面取得的显著业绩而惊喜的发现和利时在高速铁路的信号控制领域已经具备强劲实力。但是与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轨道交通事业部总经理徐悦的一翻畅谈让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够抓住机会的只会是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成功并不是偶然
和利时早在1998年就已进入轨道交通信号领域,当时以计算机联锁作为起步,主要应用于地方铁路、企业厂矿铁路,至今已经拥有近两百个车站成功开通投运的业绩。2002年,成功收购以开发轨道电路、列控中心为主业的北京国铁浩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大增强了和利时在轨道交通信号领域的实力,也奠定了和利时通过列控产品进入国铁领域的基础。
2004年,铁道部第六次大提速规划给和利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第六次大提速做准备,铁道部组织制定CTCS2级标准,和利时作为标准执笔单位之一深入参与其中,为其未来在高铁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技术的优势。同年9月,铁道部实行列控技术引进及国产化项目,和利时与日立合作赢得了200公里/小时动车组列控系统车载设备的供货合同。
谈起这段经历,徐总至今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是在2005年春节前夕的腊月二十九最终签约,这一合同的签订标志着和利时进入了200公里及其以上列控市场,实现了和利时在高速铁路领域零的突破。”中标后,和利时轨道交通事业部全力以赴,于2005年11月完成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10月开始进入试验阶段,2006年10月开始进入全国提速段的拉通试验。而与此同时,和利时完全自主开发的地面产品——列控中心也进入了高铁市场,和利时在铁道部第六次大提速的列控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在时速200公里高铁列控车载领域节节胜利后,和利时轨道交通事业部又将目光转向了更远的高处。铁道部从2007年10月开始将未来高速铁路发展重点转向时速300、350公里高铁建设,而建设标准也采用了CTCS3级标准,即基于无线方式的控车标准。虽然在开始阶段和利时并未参与,但和利时一直没有放弃在这一新领域的学习和探索,并通过与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的技术引进,成功签约郑西线列控车载设备及地面的RBC无线闭塞中心供货合同,该项目预计于2009年年底开通。而广深港项目的签订进一步稳固了和利时在300、350公里高铁列控领域的市场地位,这一项目以和利时和日立联合开发、知识产权共享的方式来进行,为实现CTCS3级标准为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开辟了中外联合开发的新模式。
最好的技术在中国
铁路建设整体来说分站前和站后工程,站前主要指路基、钢轨以及房建等一系列工程,站后主要指四电,即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电力供电。信号系统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部分,而列控系统又是信号系统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尤其对于高速铁路来说,列车运行中会遇到气候、灾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时速200公里,甚至高达300公里的运行中已很难依靠司机来进行控制,而是需要依靠以列控车载设备和地面列控中心为主的信号系统对列车进行自动控制以保证列车整体运营的安全。
目前在中国CTCS2级车载设备领域,和利时的产品占有高达74%的市场占有率,目前运营的动车组约180~190辆,其中有150多辆安装了和利时的列控车载设备。
优异的市场业绩是对产品和技术的最直接的肯定,徐总也对此充满了自豪:“因为走的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可以说目前我们掌握的列控技术是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中国在高铁建设方面的空前的投资规模给予了我们充分的应用实践空间,在这些实际应用当中,我们不断完善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不断地进行创新,我相信在今后的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列控技术领域,最好的技术将在中国!”
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2005年销售额16000万人民币,2006年8000万,2007年18000万,2008年36000万,2009年32000,预计2010年48000万,徐总列出的这样一组数据,清晰地表明了和利时近年来在高铁列控领域盘旋上升的趋势。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徐总也坦言高速的发展对于和利时来说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做的是安全产品,应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做,但是现在的客观形式并不给你这样的时间。当前的工程项目我们经常称之为‘三边工程’,即边定需求,边开发产品,边工程实施,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尤其是安全性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另外从长远发展来说,在我国高铁建设当前这一轮高速发展期过后,如何使整个铁路业务保持一个平稳的过渡是我们未来将要面对的挑战,向低端产品发展、补全产品线,寻求合作、合资,培育代维市场,拓展海外市场都是我们正在寻求的未来业务增长点。”
技术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一个企业的技术储备往往决定了其在未来发展中的成败。谈及这一问题,徐总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对于铁路业务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和利时在技术储备方面当前已启动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功能安全技术的研究,功能安全技术研究在国内尽管已经在做相关的工作,但是体系的建设、流程的建设、人员的培养方面仍是不足,和利时轨道交通事业部2008年成立了安全技术部,专门针对这一技术进行持续的研究;二是公共安全平台的开发,国外的信号安全系统,都是通过构建的安全平台,根据不同的应用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可以节省很多基础开发工作,我们规划在2012年前开发出真正和利时自己的公共安全平台,填补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另外,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标准制定方面仍落后较多,在当前中国高铁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和利时也非常愿意为中国高铁标准的制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投资两万亿,到2012年,建成客运专线42条,总里程1.3万公里,其中时速200~250公里的线路5000公里,时速300~350公里的线路8000公里,这是铁道部最新发布的我国近期高速铁路发展规划。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中国政府大力度刺激经济的背景下,中国高铁时代以我们始料未及的速度拉开了帷幕,而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和利时的身影,从容而自信。是的,他们已然做好了准备。
1.我有以下需求: | |
|
|
2.详细的需求: | |
* | |
姓名: | * |
单位: | |
电话: | * |
邮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