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梯:高速发展下的思考

厂商:控制网
作者:梁秀璟
  点击数:2840  发布时间:2013-01-18 08:38
对于上游的器件商,自然也包括自动化企业,必须要树立安全的意识,切实将安全落实到设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断研发预诊断等先进技术,同时,应该与整梯商及时沟通,切实考察电梯运行的实际环境,从而提供相适宜的产品,还应加强对处于下游的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便在电梯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 ...
关键词:弊端 ,恶性竞争 ,自动化 ,电梯

    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中国电梯市场的迅猛扩张。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1980 年我国电梯产量为2,249 台,2007 年达21.6 万台,是1980年的96 倍,26 年中平均每年增长约20%。到2007年,我国的电梯产量就已经超过了全球总量的一半。截止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电梯行业依旧延续了高增长的态势,全国电梯产量同比增长40%左右。相较于最近10年国内电梯产量平均每年20%的增速,增速近乎翻番。我国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同时,也形成了全球最强的电梯生产能力,成为电梯领域的世界制造中心。

    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电梯约160余万台,且每年都在以20%的速度高倍增长,其中扶梯、客梯增长尤为迅速。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需求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说,不管是新建电梯数量还是对既有建筑加装电梯以及电梯的维护数量来看,我国的电梯市场需求巨大。

恶性市场竞争带来的弊端

    市场需求的巨大,必然带来竞争的激烈。这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条定律。电梯行业自然也“在劫难逃”。电梯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重点体现在“大打价格战”、电梯安全事故频发等方面。

    打“价格战”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企业往往视其为“背水一战”,无论是哪家企业都不愿意面临这样的局面,然而,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市场中,似乎没有几个行业能够逃脱出这样的命运。以“价格战”为主要特征的恶性竞争不仅扰乱了电梯市场的正常秩序,同时,也严重威胁到电梯乘客的人身安全。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数字,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发生电梯事故40起左右,特别是2011年以来电梯事故出现上升趋势,这使得电梯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几点建议

    如何来规避安全问题?如何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健全行业标准及法规

    2011年3月1日,新《电梯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重点突出要确保电梯安全、方便使用。不仅如此,还对制造电梯的材料做了具体规定,要求具有良好的质量,具备供电系统断相、错相保护装置或保护功能,以提高电梯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目前我国电梯制造大多参照欧盟标准,但是中国大中城市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密度远远超过欧洲,也就是说,中国电梯的使用频率,磨损程度等都远远高于欧盟等其它国家,因此,在参照世界先进标准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具体国情,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电梯行业标准。
另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检测机构对地铁进行检测,参照的是2002年实施的《电梯监督检验规程》,到2012年,这一规程已经有10年的历史,而在这10年当中,电梯运行当中又出现了很多其它的安全隐患,而这些安全隐患却并没有在此规程之内。所以说,尽快健全行业标准及法规,对于未来中国电梯市场的有序发展以及行业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形成电梯行业整个产业链条的安全

    电梯业主将电梯事故的原因归为电梯制造商,而电梯制造商又将安全问题归咎为电梯零部件供应商。但其实,若想避免电梯行业的安全问题,必须要确保电梯行业整个产业链条的安全。无论是上游器件商,中游的电梯制造商,还是下游的维护保养单位,每一个环节都要将安全做到位,才能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于上游的器件商,自然也包括自动化企业,必须要树立安全的意识,切实将安全落实到设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断研发预诊断等先进技术,同时,应该与整梯商及时沟通,切实考察电梯运行的实际环境,从而提供相适宜的产品,还应加强对处于下游的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便在电梯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对于中游的电梯制造商,应加强对零部件商的严格考核,同时提高自身的责任心,确保整梯运行的安全性;对于下游的维护保养单位,则必须定期对电梯进行检查维修,对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而不能得过且过;对于最终使用电梯的乘客,则要对其进行乘坐电梯的安全须知及使用规范的教育。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