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机:变革中成长

厂商:控制网
作者:梁秀璟
  点击数:3025  发布时间:2012-06-08 14:40
20世纪90年代,工控机第一次走进中国大陆的版图中。在之后20余年间,无论从技术、应用、还是市场格局来看,工控机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从技术、行业、市场等角度阐述工控机在中国市场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工控机

    20世纪90年代,工控机第一次走进中国大陆的版图中。在之后20余年间,无论从技术、应用、还是市场格局来看,工控机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颇为尴尬到日趋重要

    事实上,工控机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无论在电脑和服务器黄金时期的IT领域,还是在PLC和DCS统治市场30余年的工控领域,地位都颇为尴尬。在工控领域,工控机因市场分散,在此领域的份额只有18%,与其他两大主流控制器不在同一级别。但可喜的是,随着总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嵌入式技术的融合,使得工控机的发展又再一次迎来了春天。

总线技术的更迭推动工控机技术的发展

    总线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工控机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的ISA总线,一直经过了PCI总线,到现在PCI-E,工控机总线技术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以ISA技术为基础的,我们称它为第一代工控机总线技术。以PCI为基础的PCI、CPCI和PXI被称为第二代传输技术。到目前发展到第三代传输技术,也就是PCI-E、CPCI-E、PXI-E,这种传输是低电压的差动传输,也是点到点的串行传输,速度更快,抗干扰能力更强。此外还有一种IPC,采用的是混合型总线。

    从总线技术的发展来讲,第二代的传输技术已经达到了产业化,有很多成熟的产品。第三代传输技术也有产品出现,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基于第三代传输技术的工控机将会实现产业化,大量地应用在工业现场当中。

不断与新技术的融合

    如果说嵌入式技术的产生,给了工控机产业第二次生命,也许并不为过。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控机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在某些领域,用户需要一个独立的OS系统,操作、维护简单,功能针对性强,存储空间小,扩展性强,在硬件上只需要实现专门的功能等要求,而传统的工控机并不能满足上述需要,因此,嵌入式技术应用而生。从应用环境来讲,过去的工控机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稳定、高性能、高扩充性的印象。但高性能背后就会带来机箱、风扇、电源的噪音和灰尘堆积,甚至不能在极端环境下应用。而嵌入式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事实上,经历20余年的发展,除了嵌入式技术,从工控机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讲,“嵌入式系统”“无风扇结构”“机箱散热”“固态硬盘”“箱式”“平板式”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适应了自动化产品“小型化”“智能化”“低功耗”的发展趋势,大大提高了工控机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也降低了制造和使用成本。

新领域不断涌现

    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工控机在性能(如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通讯能力)及稳定性(抗冲击,抗电磁干扰)上有所提升,这必然为其开拓了更为广泛的市场空间。工控机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能源、钢铁、机械等传统的工业现场、工业自动化的领域,其应用已经拓展到了军用、民用等行业,如医疗、交通、通信、银行等,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工控机已由原先仅仅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逐渐的渗透到与人民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行业。

行业专用机的产生

    随着产品在市场功能的不断分化,需求也在不断细化。市场需要的工控机不再是一个通用产品,而是要能满足各行各业的特殊需求的产品。有些需要高性能,有些则需要低功耗;对于接口种类,数量,尺寸,散热方式都有越来越细化和特殊的要求。这就要求工控厂商要针对行业需求开发出特定产品,同时又要有可快速定制的标准产品,如COM模块等产品可以为客户进行快速开发。只有灵活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才能适应市场竞争,在工控领域生存下去。

市场竞争的激烈

    得益于工控机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工控机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发展形势被十分看好。据ISM研究表明,预计到2013年,全球工控机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1.7亿美元。而从国内市场来看,轨道交通、物联网等新兴行业也会大大促进工控机的市场应用。于是,越来越多的新企业加入到了工控机的行列中,这也使得工控机市场的竞争尤其残酷。目前,中国工控机市场基本呈现民族品牌、中国台湾品牌、欧美品牌三分天下的局面。民族品牌因为价格便宜,服务便捷,受到了众多客户的欢迎,中国台湾品牌由于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较早,产品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拥有一批固定的用户群体。而欧美品牌在中国工控机市场的一片厮杀中似乎并没有落得太多好处。有的甚至早已退出了中国市场,目前尤以控创、西门子、施耐德电气等品牌尚存。

民族品牌的崛起不容小觑

    由于国内的IT业研发、加工技术力量不断提升;各类芯片和各类器件、生产设备在国际市场基本可平等选购;软件资源的可移植性也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些有力的条件下,国内一些厂商抓住机会迅速崛起,利用本土综合竞争优势逐步占据了工控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以研祥、华北工控为首的民族企业甚至已经走出国门,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中国台湾品牌面临较大挑战

    中国台湾是全球工控机产业密度最高的地区,同时,中国台湾进入大陆的时间也相对较早,所以说,在中国工控机市场中,中国台湾品牌始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研华、凌华科技等台湾工控机品牌脱颖而出,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然而,随着民族品牌的迅速崛起,中国台湾品牌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欧美巨头重新布局工控机市场

    欧美厂商虽有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可靠性,但是高昂的价格使其并没有受到中国用户的青睐。为了重新挽回市场份额,如西门子等施耐德电气等大牌欧美厂商,也分别在去年推出面向经济型市场的工控机产品。大品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是这些产品的天生优势,而这也的确重新搅动了本就不太平的中国工控机市场。 


 

相关文章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