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污水处理厂是1999年9月开始筹划,2004年8月6日正式破土动工兴建的一座现代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于2006年9月全部竣工,并进行了单机调试。朔州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城市污水4万吨,总投资为7296.27万元,其中国债资金6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96.27万元。工程由两大部分组成:厂区和污水管网系统工程。厂区占地面积53.53亩。共分五个部分,即:厂前区、机械处理区(预处理区)、污水处理区、污泥处理区及回用水深度处理区。厂区建筑物占地12.21亩,道路广场占地11.25亩,绿化覆盖率达45%。污水管网系统包括新建的46公里一、二级污水收集管网和七里河新建的6个污水收集口。污水处理工艺采用我国目前较为先进的卡斯特(SAST)生物技术,操作系统采用计算机中央控制,对整个工艺流程进行远程操作、监视和报警等。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行后,全市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污水全部可以回收处理。
污水处理厂从2007年3月联合调试以来,运行情况一切正常,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该项目的投入运行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水污染,还大大改善了周边地区的水环境。目前中水回用项目正在积极申报,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正在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山西大唐神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晋能集团朔州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亚麻厂等多家单位已与污水处理厂签订了中水利用协议,这样,污水处理厂今后将走上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轨道,真正成为朔州市的“第二水源”,为朔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市长田喜荣指出,朔州污水处理厂正式启动运行,是全市人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朔州市作为不断发展的煤炭能源工业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朔州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式运行,彻底结束了市区污水“裸排”的历史。今后,管网污水经过层层处理,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这不仅能改变朔州市由于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对改善海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下游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处理后的中水也将成为新的再生水源,能够促进朔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效地缓解朔州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田喜荣强调,朔州市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标志着朔州市环保产业经济又向前迈进了新的一步。朔州的平鲁、山阴、怀仁、应县的污水处理工程也将逐步建成投入使用,全市的污水处理将进入规范化运行阶段,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蓝天碧水工程”,以全新面貌迎接朔州建市20周年具有重大的意义。杨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