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隶属于具有最顶尖控制系统技术之一的日本发那科公司。在延承了发那科集团的科技力量基础上,结合了上海电气在中国本土的强大优势,利用50多年的专业经验,为世界各地的工厂自动化提供解决方案。我们深信能为您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确保您的工厂自动化随需所用。 Shanghai Fanuc Co., Ltd is one affiliate of Fanuc Ltd, a Japanese company which is one of the top companies specialize in providing the most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auto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Shanghai Fanuc Co., Ltd is providing automation solutions to factories all around the world based on the combined strengths of both high technologies from Fanuc gro

  • 公司类型:供应商

联系方式

国内制造业顶尖企业几乎都有了机器人—访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

厂商: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点击数:2676  发布时间:12-02-28 13:05

   “有人说我们很像驯兽师。可我们更希望自己是国内工厂机器人化的推动者。”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说。去年,这家企业生产的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

   工厂里见不到工人,完全由机器人来制造机器人——在机器人制造巨头发那科的日本工厂里,这已经成为现实。虽然自动化程度远不及此,中国国内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在快速增长。“国内制造业每个行业中,都有顶尖企业在使用机器人。”钱晖说,制造业被看做是“微笑曲线”中价值最低的一环,但有了机器人的加盟,企业的转型速度就将提速。

   快消物流业都有客户

   上海发那科可谓国内机器人市场中的“元老”。上海电气集团的董事长高瞻远瞩地预见了中国工业未来发展必然会进入机器人自动化时代的趋势,并以创新的商业模式组建和指导了上海发那科的高速发展。这一创举,不仅使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众多中国工厂自动化提供解决方案,带来了更好的整体投资回报,而且给公司自身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一举达到多赢的局面。

   “公司1997年成立 ,1998年正式投入运营,第一个产品是一台运用于玻璃生产的机器人。”钱晖回忆,那个岗位工作环境恶劣,并不适宜工人工作,但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它还大幅提高了良品率,客户的良品率从原来的30%一下子就升到了90%。可由于制造业使用机器人在当时还是件“新鲜事”,这台机器人也成为企业那年接到的唯一一笔订单。

   随着国内制造业的壮大、转型,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已有十余家之多。发那科的订单数也在超乎想象地递增。在2010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00%的基础上,2011年公司的销售额再一次同比增长100%以上。仅2011一年,发那科机器人在中国市场出货量超3400台,而此前的几年里,生产规模也一直在以70%至80%的增速壮大。

   钱晖介绍,机器人应用于制造业,最早始于汽车工业的生产需求。美国60%的工业机器人用于汽车生产;全世界用于汽车工业的工业机器人也已经达到总用量的37%,用于汽车零部件的工业机器人约占24%。因为工业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高、可靠性高,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目前的国内市场需求方面,汽车行业依然占据半壁江山,但勇于尝试者越来越多。如今,每个制造业细分行业,至少有一家顶尖企业在使用机器人。不仅如此,连快速消费品、物流行业也开始出现客户。“酱油、可乐、啤酒等物流企业的包装、运输岗位上,机器人都在大显身手。”他笑着说。
   
                   
                             Fanuc M-410iB机器人在物流行业应用-码垛搬运

  机器人也有“情感”

  不会说话、没有情绪,似乎是工业机器人的代名词。可如今的高科技已让它们越来越人性化,它们有了“视觉”,也有了“情感”。

   发那科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已达到了240种。在这么多的产品中,钱晖最欣赏的是一款“拳头机器人”。和平常那些高高大大的机器人不同,它是迷你型的,被誉为机器人世界中的“女孩子”。更特别的是,它的灵活程度不亚于人类的拳头,是全球速度最快的工业机器人。

   据悉,多数机器人“手臂”的各个关节是串联结构,更象是个“男子汉”。“他”负载能力强,如发那科串联机器人可负载5公斤到1.35吨的工件;工作范围大,在以“他”为中心的360度工作岛内发挥效率。更适应用于如焊接、涂装、码垛等男性工作岗位。而拳头机器人则是并联结构,“她”可以自由转腕,柔性更大,在工作中不仅可以随意地变换物品的角度,更适用于整列、装配等多种作业,就好像一位稳稳坐在位子上的“女工”。同时“她”负重较小,更适应于精密、轻巧的小型物件的作业,如手机外壳、药片、巧克力豆、螺钉等。

   技术的创新,还赋予了机器人以“人”的特质。它有“视觉”,因为配套了一套视觉系统后,它可对放在传送带随意摆放的工件进行快速识别,并使用视觉跟踪系统进行引导,灵活抓取并摆放不同角度的工件。

   它还有“触觉”。在工作中若碰到人体或其他障碍物,系统就会自动停止命令,减少安全隐患。“人们常说机器人没有情感。其实电流就是它们的‘情感’。”钱晖解释说,机器人在工作中的各种行为都能在电流的大小上反映出来,利用这,就能准确计算出它的“情感”,并制造出它的“触觉”。

    除了这些尖端技术,机器人一般按照应用进行类别划分。数量最多的是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装配、码垛、切割、打磨、抛光、涂胶机器人等等,也在工业中很常见。
  
                    
                                  Fanuc M-1iA 机器人分拣装配应用

  见证制造业转型

  “从目前来看,国内不可能快速实现工厂完全机器人化。”钱晖认为,虽然起步较晚,国内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仍有不小的优势。而这又将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帮助。

  他说,智能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产业,已成为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扶植重点,也是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战略重点。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以2010年为例,上海发那科的客户有50%分布在各合资企业,还有50%来自本土企业。而2009年同期,60%的客户分布在合资企业,40%分布在本土企业。“由此可见,本土品牌对机器人的使用呈绝对增长趋势。”

  其中,以上海为主的华东,以及华南地区,曾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他们的转型调整,这里也成为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西部地区使用机器人的比例就相对较低。

  劳动报记者与钱晖总经理访谈截选:
或成沪上制造业转型出路
记者: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意味着什么,对于上海的制造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面对成本的上升,上海地区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一种出路是搬迁,将生产制造功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去。机器人的应用则带来了另一种出路。如果机器人使用得当,企业就可以成功地降低成本,并在上海本地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端技术型的转变。

  不能等同于取代就业岗位

  记者:制造业中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否意味着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被挤占了?

  钱晖:我认为,制造业机器人化是一种趋势,但不等于取代了劳动者就业。后者是一个伪命题。

  举例来说,古代的交通工具是轿子,常常需要八个人工抬。汽车生产出来后,人工减少到司机一个人。但此后,也并没有引起就业难题。我想,生产力的增强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机器人的应用,把人从固定的生产线上解放出来了,让他们可以有机会、有能力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