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达电通成立于上海,1994年开始营业以来,保持着年平均增长率35.5%的高速发展态势,为中国工业级用户(如电信、数据中心、电力、石化、铁道、产业机械等)提供高效、可靠的动力、自动化、视讯产品、方案及服务。在通信电源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也是视讯显示及工业自动化方案的领导厂商。
台达PLC产品事业部总经理 翟立文
台达自1999年推出第一款小型PLC开始,以高品质、高性能、高性价比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PLC市场中名符其实的“黑马”、各大品牌不可忽视的竞争新势力,更成为PLC领域华人品牌的代表。15年来无论PLC市场如何风云起伏,台达的PLC业务始终保持两位数的稳步成长。探究其中缘由,台达PLC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翟立文表示:“台达在大陆的应用工程师团队经过15年磨练,与各行业龙头客户合作,协助客户将台达PLC和其它自动化产品与机台整合,达到行业最高标准,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应用和产品同步成长。”
整合是关键
谈到市场竞争中,台达PLC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翟立文分析认为台达PLC能够提供给用户高效率的控制系统、简易快速的应用环境、从安装到使用全方位满足高精度设备机台的各种条件。
同时,针对台达内部相关IA产品进行整合,以提供给客户更完整的整体解决方案。
对于PLC的未来发展,翟立文认为会呈现在整合性、操作简易性以及使用效率上,也就是会向整合IA产品网络、软件友善化方面发展,直接反映在客户端的效益包括节省时间、成本下降。他举例道:客户生产设备原来组装一台机台需耗时2周、生产量120 pcs/min, 如果直接套用软件功能块、以工业网络取代I/O配线,提供更高速的PLC执行速度,让用户可以节省机台组装时间,生产量更可达150pcs/min,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如要将上述的提升效果最大化,就必须要将自动化设备范围从PLC扩展到上下层的相关产品,如变频器、伺服驱动器、HMI等,让设备之间整合更紧密、提供使用者更便利与更灵活的功能。显然“整合”成为其中的关键所在,为此台达一直以来不断致力于变频器、伺服驱动器、HMI、视觉、温控等IA产品的系统整合解决方案,从网络、软件全方位整合,以提供行业用户快速精准的解决方案为目标,将行业Know-how带入产品设计,进而提高生产效能。
对此,翟立文进一步解释说:“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以及中国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客户对提升生产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自动化与信息化结合是PLC技术发展的趋势,远程监控、远程诊断和专家系统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PLC速度更快,控制功能更加完善。除了要整合motion功能,还要有能力整合各种工业总线,满足客户二次开发界面更加友好的需求。”
布局高端市场
近年来,“上下求索”已然成为自动化行业一大发展趋势,在原有市场空间饱和的境遇下,逐渐渗透到并不强势的领域,上下求索以谋全局,成为了各自动化企业新一轮的竞争关键。大型自动化企业不断推出经济型中低端应用产品,而原本主要关注小型应用市场的自动化企业也纷纷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
在这一趋势下,台达近年来不断深化在高端市场的布局与发展,台达AH500系列中型PLC应运而生。AH500系列提供完整的IA产品整合能力,提供内建Ethernet高速通信,完成台达变频器、HMI、视觉、温控器的数据传输,进一步在运动控制上开发DMCNet,配合台达伺服驱动器ASDA-A2系列,提供OEM设备最佳的解决方案。此外,AH500系列也提供DeviceNet、PROFIBUS、EtherNet/IP等欧美标准的通信网络,从而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工业网络方案。
在硬件设计上,AH500系列全部模块皆采用Hot swap热插换架构,同时提供灵活的IO扩展架构以满足各类应用。另外,提供多样化的通信模块,除了内建基本通信功能外,也提供智能的数据交换功能。用户无需撰写复杂的程序,简单地设定表格后就可以完成整个数据交换,这些都是高阶PLC才可享受到的方便性。
除了硬件,台达AH500系列也在软件方面提供支持。台达ISPSoft提供五种编辑语言,用户可根据需求,实现简便编程。累积行业Know-how, 软件内建多种功能块,例如HVAC、运动控制、PID等。同时也提供可视化的编辑接口,针对硬件架构或网络架构的编辑,使用者可以以更直观的方式进行编辑与操作。
台达对于AH500系列寄予厚望,翟立文表示:“随着新产品不断地进入市场,除了原有关注的OEM产业之外,台达也逐渐向系统整合产业及技术性产业扩展,面对更多元化的需求与挑战,台达将会为用户提供更灵活与高度整合的解决方案。”
十五年保持高速增长,而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翟立文依然对台达PLC业务的未来发展深具信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自动化产品和应用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为节省人工成本,愈来愈多的制造业在进行自动化系统的升级改造。随着供给与需求方的投入碰撞而创造出丰富的火花,我们相信工业4.0会带动智能工厂的普及。今天我们的机会和挑战应该是如何在过去三十年的基础上发展和提升自动化技术和应用水平。如一座工厂已经采用先进自动化设备,如何将这些设备串起来,完成先进管理,做到无人值守,促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管理,实现远程监控排放指标?诸如此类,我们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摘自《自动化博览》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