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 控制网 | 日期: | 2005-06-30 |
---|---|---|---|
领域: | 电源 | 点击数: | 1485 |
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所有的技术和处理特点都基于其应用特点,这种应用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 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的每一个车站都有相对对立的监控系统,监控本站的所有设备,在骨干网中断的情况下,车站系统不会受到影响并可以作为备用投入运行。中心集中了所有车站的监控,在正常情况下,所有的监控在中心完成。从而形成了中心和车站两级监控一体化的模式,从物理上骨干网形成了车站和中心的纽带。这种模式及其地铁的其它应用特点使得我们在体系结构设计方面将所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的跨车站应用集成上,设计具有大规模处理能力的系统。软件组件可以灵活的部署于一个车站或通过骨干网灵活的部署于车站和中心。
中间件的使用解决了操作系统和硬件的不同。虽然在该系统的设计中,UNIX操作系统和WINDOWS PROFESSIONAL 2000操作系统都要实现TCP/IP协议,但它们没有必要提供相同的协议接口。如UNIX中消息交换的调用方法与WINDOWS PROFESSIONAL 2000的调用方法不同。 3.分布式数据库和系统数据流 本设计的实时数据库以分布形式存在,系统没有一个实体化的相对集中的数据中心,而是网上多个数据中心。通过“代理”中间件的路径选择,使一个地理或功能上分散的系统的全部信息形成一个全局数据库,任一操作站都可以访问任何一个服务器,实现本地或远程的监视和控制。
4.接口通信框架 不同的现场的设备是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接入系统的,因此系统必须实现各种不同通信协议处理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够构造这样一种通信协议的开发平台,使得不同人开发的通信协议处理程序通过一定的固定步骤,方便地集成到系统中来,即通信处理任务的开发者只需要关注通信协议本身,而不必关心数据的应用,那么我们就可以极大的提高通信协议开发的方便性,而且不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本设计的关键是在将应用层和接口层分开并使得应用层软件组件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在接口层建立这样的一种框架,即驱动的公共部分,如动态连接库、数值工程转换,跟协议的个性特征分开,使得公共部分保持相对稳定。这种接口框架在集成系统的数据采集层上,协议开发者只要关注通信协议的特有属性本身,即接口层的通信协议处理层。接口框架还为接口开发提供了统一的格式和步骤,以一致的方式处理通信接口,并为统一的开发模式提供支持。系统针对不同的通信协议,启动不同的协议处理任务,每个协议处理任务实现自我管理,主动完成对公共部分的链接和调用。 5.骨干网数据实时性、可靠性设计 由于新建的地铁系统中通常建有骨干网,作为地铁全线所有信息的传输通道。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被分配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带宽,因此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是骨干网基于宽带广域网开发的,并作为整个系统的“内网”,而通信前置机位于各远方站/子系统,因此来自外部系统的数据实际进入到以骨干网为核心的跨越较大地理位置的分布式数据库中。为达到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和数据一致性,本设计中除了底层网络协议采用了高可靠性的TCP/IP协议外,高层通信协议中还采用订阅-发布技术。该技术是由客户应用一次性向本域实时数据库服务器发出订阅数据请求,服务器登陆该请求,并周期性将实时数据的最新值发布给客户,直到客户应用取消订阅。当服务器本身不能提供所订阅的实时数据时,则再向下级服务器或数据源站订阅,这种逐级订阅能力使得监控中心操作员站也能读到最底层的I/O站实时数据。服务器可以归并应用请求,如当两个操作员站显示同一画面而服务器仍需向下层数据源站订阅时,相同点数据只发送一次。
6.结论 软件体系结构、实时数据库结构、接口通信框架和骨干网数据实时性、可靠性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的关键。采用基于中间件组件技术的分布式处理;采用实时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使一个地理或功能上分散的系统的全部信息形成一个全局数据库;采用I/O站内核和应用的相对稳定性,在这基础上强调接口编成模式的统一,工程管理的规范,从而实现方便的接入多种子系统或设备的目标;采用逐级订阅、动态的订阅/发布机制,提高骨干网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等。以上关键技术的解决,是开发安全、可靠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软件平台的基础。 缩写: CORBAR: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 |
![]() |
![]() |
![]() |
![]() |
![]() |
![]() |
1.我有以下需求: | |
|
|
2.详细的需求: | |
* | |
姓名: | * |
单位: | |
电话: | * |
邮件: | * |